七月初夏,頂著奔騰暑意,我們到達位於臺中市的亞洲大學美術館,參與舉辦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的營隊。從知識引導、動手實作,到最後的成果展示,我們帶領這群對生活美學抱持高度興趣的學生,一步步探索空間設計的世界。
以往我們所接觸的營隊對象多半為國中、小學生,很幸運這次有機會可接觸由高中職學生為主體的課程。異於以往的上課方式,我們思考著該以什麼角度切入課程,以及我們可以帶給高中職學生們何種收穫?更好奇他們在課程中能展現的面貌。
/
起步於廣義的「建築」概念,學生們先以心智圖的方式思考何謂建築,並進一步佐以國內外特色建築案例,利用全新角度詮釋設計細節,使學生得以轉換原先思考模式,從而嘗試使用截然不同的眼光觀察世界。接著,課程逐漸聚焦於當下所在的亞洲大學美術館,闡述其設計理念的同時,也為接下來的走讀做了鋪墊。
在經過講解後,便進入實際操作的階段,需要利用影像紀錄美術館中具空間感的一隅,並以自身角度畫出所見結構。面對首次的作品,學生們認真埋首創作,比起完整地描繪出完整場景,更著重於抽象線條的呈現,將所選照片的結構勾勒出來,結合上課所學探索建築設計的小巧思。
經由描繪美術館一角,學生熟悉結構之於建築的關係,並接著嘗試以拼貼畫的方式,運用直覺性地手作激盪創意想法,為最終的模型作品提供素材。完成平面作品之後,我們邁向立體作品的製作,讓學生探索更豐富的空間感。使用牛皮紙版作為材料,隨心裁為若干塊並剪出缺口,相互堆疊出特殊形狀,創造出形態各異的作品。不具明顯指向性的製作過程雖易使人不禁迷茫,但卻能很好地呈現個人風格,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習慣的作品發展方向。
建築與環境互相成就,而成為一道引人入勝的風景。學生們運用牛奶紙、美工刀及保麗龍膠,切割紙片並以創造牆面為基礎,堆砌出一座與自然互動的小小美術館。思考著自身想呈現的空間感,學生們或雕刻出精美鏤空,或堆疊出驚奇結構,因著風格的不同以及創作手法的切入而導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/
在營隊尾聲,透過向眾人展示及說明作品,學生們思考該如何以更順暢的方式進行口語表達,同時也練習如何以不同的角度介紹自己的作品。
通過此次營隊,我們觀察到相較於國中小的學生,高中職學生作品的樣貌更奠基於個人經驗的連結。在創作的過程中,以往的經歷不知不覺揉合進作品並影響最後的呈現,在作品的各個角落皆能窺見個人風格的形成,創造出獨特風景,見作品如見本人。
經由空間創作,激發高中生們覺察自我,探尋心之所向,並訓練思考及表達能力,無論今後身處何方,皆能善用。
想法的激盪,潛移默化地深遠影響每個人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