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解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情緒反應,也是教育陪伴中重要的課題。
去年底,我們邀請到心理諮商師——子儀,來到協會一起聊聊「孩子生氣時的安撫與引導 」,與家長、老師們共同探索孩子們的情緒解方。
空間教育的初衷是讓孩子能主動思考並保持對學習的熱情,然而學習中受挫也是常有的事。創學共築希望透過心理講座,能夠帶家長與老師共同瞭解孩子的情緒機制,並幫助他們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,以正向積極的眼光持續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與參與感。
/
有一個熟悉的小劇場似乎每個月都會上演──孩子氣噗噗的回到家,負面情緒與生氣的話再也憋不住的宣洩出來。
「我好討厭XXX!」
你心裡想著:事情肯定沒有這麼糟糕,是孩子該提升EQ的好時候了!於是你看著孩子,將腦中預備好的引導話語告訴他說:
「會不會是你誤會同學的意思了,你們之前那麼好,他可能沒有惡意喔!」。
說完後,你心理期盼著他的理智會戰勝失控的情緒,覺得你說得有道理。不過這小劇場的發展似乎事與願違,孩子不但沒有冷靜下來思考,反而更生氣更委屈的跟你吵起來,接著丟下一句:「跟你說你也不懂!」,然後憤然離開現場。
座談中大家深有同感,當溝通進入與孩子爭吵的階段時,大人們也會很挫敗。 事實上,不管你說什麼,孩子都會說出自己很委屈的不同理由,讓你又無奈、又不知如何回應他。
/
諮商師子儀帶大家了解,孩子這些情緒化的行為表現,其實是「戰鬥或逃跑反應(Fight-or-flight response)」。
面對危險的情況,「反抗」與「逃離」都是人類與動物在受到威脅時的本能生存反應。特別是當孩子尚未學會有效地表達情緒、解決問題時,他們更傾向依靠本能來保護自己。
/
孩子的「戰鬥或逃跑反應」有哪些?
在此小劇場中,孩子感受到的生存威脅是「自尊心」。當他的感覺與想法被質疑的時候,他感到「自我價值受威脅」,於是他的理智思考腦會暫時關閉,並開啟「戰鬥或逃跑」的模式。
「戰鬥」的時候,他會更生氣的訴諸情緒,以激烈的反應維護自己的立場與自尊心;「逃跑」 的時候,他會離開現場、生悶氣或冷戰,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或挫折。
若沒有接受正確的引導,讓孩子習慣以這樣的生物機制面對問題,將不利於孩子發展有效的溝通或問題解決與情緒調適,甚至讓親子關係與情緒議題變得更糟。
/
諮商師子儀建議,比起急著與孩子解釋或理論,連結「情緒」通常更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與啟動理智腦。
當「戰鬥或逃跑」的生存腦關閉時,理智腦才會啟動。因此,當孩子情緒激動時,表現出適當的共情和支持,孩子會更容易冷靜下來,從情緒化反應轉向思考和解決問題。
/
「發生這樣的事情真的讓人好生氣,媽媽看到你哭,心理也很委屈,因為阿德對你說…」。
我們可以試著回饋觀察到的情緒,並表達同理。
生存危機解除、情緒受到安撫與同理時,孩子的理智腦才能有效運作並冷靜思考問題解決方式。
/
創學共築相信,我們的任務不只是帶給孩子知識上的成長,還有情感上的陪伴與引導。
與諮商師子儀的交流,讓在我們教會孩子探索世界之前,更了解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。
我們也期望與家長、孩子共同成長,讓教育陪伴的影響能夠是長遠並永續的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