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桃園笨港國小:孩子的空間創作起點




在暑假的前夕,我們來到了位於桃園新屋的笨港國小,展開為期三天的營隊。

從引導、實際創作、到作品發表,帶領孩子們一步步的認識空間與我們的關係。


/




由世界各地的不同建築物做為引導,並結合孩子們熟悉的新屋在地特色建築-永安海螺文化館,讓孩子開始對於空間與建築有更多不同的想像。


在對於空間、結構有一些基本概念後,我們讓孩子使用白紙、棉花棒、吸管等媒材,嘗試搭建出空間中的結構。


「吸管該怎麼黏這座橋才不會倒下呢?」


「往這邊倒了...該怎麼補救呢?」


透過實際操作,在一次次不斷的嘗試中,孩子們逐漸理解到剛才老師所說的,讓建築穩固的原理是甚麼?這裡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?



低年級的孩童們創作了光影迷宮,透過彩色透明片、西卡紙,結合手電筒的光線、校園中的自然光,發現空間中有趣的光影變化,讓孩子試著思考光線和空間可以如何做配置。


同樣是由透明片和西卡紙製作成的光影迷宮,孩子們對於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,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想像。

「它是彩色圖書館」、「屋頂會反光的水族館」、「運動大迷宮」!

中高年級的孩童們進行了遊樂場模型的創作,我們帶著孩子們到校園中,尋找可以做為空間創作的素材,落葉、石頭、樹枝。讓孩子把校園中的自然掉落物,結合進自己的空間創作中,並且思考如何在模型上增加機能設計。


「這裡是曬衣場」「這裡是烤肉的地方!」



在作品完成之後,我們讓孩子親自拍攝自己的作品,將模型作品帶到校園內不同角落,思考作品該如何與校園內的環境結合,可以在什麼樣的場景和光線下做呈現。


到了營隊的尾聲,在成果發表中,除了將創作的作品分享給師長和同學們外,我們也讓小朋友試著思考,在這三天的課程中學到了甚麼?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?


透過反思在實作中的經驗,啟發孩童對自我的覺察,激發孩童的思考和表達力。




透過空間創作,帶領孩子們找回自身與環境的連結。


不管身在何處,都擁有改變與創造的力量。



136 次查看

Yorumlar


bottom of page